2006年上半年全市菜篮子工作总结
时间:2006-09-21
2006年上半年,我市菜篮子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三绿工程”为指导,围绕2006年菜篮子工作目标任务,积极组织和调控货源,以数量充足保持价格稳定,以强化检测保障质量安全,使上半年全市菜篮子市场总体上保持货源充足、品种丰富、价格平稳、质量安全的运行态势。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市生猪定点屠宰101万头,同比增长6%;鲜肉批发价格9.5元/公斤,同比下降22%。市区蔬菜批发交易21.38万吨,同比增长4%;批发价格1.84元/公斤,同比上升3%;水产品批发交易5.68万吨,同比减少6%;批发价格9.42元/公斤,同比上升15%;豆类制品销售1.84万吨,同比增长12%。
一、上半年主要工作回顾
(一)加强货源组织与调控,确保数量充足价格稳定
一是充分发挥批发市场的集散功能。一方面,通过帮助指导全市主要菜篮子批发市场的扩容改造,交易环境大为改善,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加强批发市场的宏观指导,帮助组织货源,拓宽购销渠道,确保供应稳定。
二是做好重大节假日菜篮子供应。节前通过召开菜篮子骨干企业工作座谈会落实货源,确保市场货足价稳。同时加强节日期间市场动态监测和综合分析。春节和“五一”黄金周期间,全市主要菜篮子商品继续保持货源充足,品种丰富,价格平稳,质量安全的良好态势。
(二)完善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市场准入全面推进
一是构建安全检测网络,全面实施安全监管。生猪进屠宰场严格查验“四证一标”(动物检疫证、非疫区证、准调证、运输工具消毒证,活猪耳标);全市8个中心屠宰场对宰前活猪严格开展瘦肉精检测。上半年共抽测生猪6917批次、尿样13041份,合格率99.89%。全市200个以上摊位的菜市场新建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室64个,共抽检蔬菜34.7万批次,合格率达到99.51%。日成交水产品300多吨,占市区批发总量80%以上的江东水产批发市场,加强对进场水产品甲醛、二氧化硫进行检测;市区37个菜市场农残检测室同时对水产进行抽样检测。豆类制品重点加强原料筛选,上半年共筛选加工原料5068.1吨,去除豆壳秸秆、泥沙杂质、霉烂变质豆料等共计253.4吨,占5%,从而有效确保了豆类制品的质量卫生安全。
二是制定质量标准或管理办法,扩大市场准入范围。根据全市禽流感防治工作总体部署,各地200个摊位以上的菜市场家禽交易统一推行“一统一、二集中”(统一索证索票,集中销售和宰杀)的实施意见,上半年,全市共有95个菜市场完成摊位改造,设置不锈钢禽笼,实行流水线宰杀,摊位改造完成率达到77.24%,尚未完成改造的菜市场,当地商贸流通主管部门都已制定了工作计划,争取年底前完成改造。同时,豆类制品准入办法正向各县(市)区延伸,至今,各县(市)区城关镇豆制品和豆芽市场准入率分别达到78%、87%。我市生猪定点屠宰工作已开展了10年,全市生猪定点屠宰率95%,上市猪肉实行市场准入98%以上。上半年全市生猪屠宰和肉品市场执法检查2114人次,检查经营户10054多户(次),取缔私屠滥宰窝点13个,收缴违法产品1140.5公斤,罚款3万元。
上半年全市菜篮子工作在巩固原有成果的基础上,积极创新,亮点纷呈,富有成效。
亮点一:运用现代化信息网络管理手段,行政管理效能全面提高
(一)建立主要菜篮子商品信息动态管理。市区生猪、蔬菜、水产品、豆类制品四大主要菜篮子商品批发市场、加工厂交易量、价格、商品来源等,汇总后用旬报形式进行对比,洞察每旬的微小变化;按月进行生猪屠宰市场运行、蔬菜农残检测数据综合分析,及时掌握主要菜篮子商品市场运行和质量安全状况,加强了宏观调控。此项工作已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4月12日和7月4日,在商务部网站“地方交流”上分别全文转载了《宁波市区菜篮子商品数据分析旬报》(第31期和第38期)。
(二)发挥《菜篮子网站》的社会效能。一是优化生猪屠宰检测监控网络。随着生猪屠宰网建设的不断深入和完善,市场监控体系和质量安全责任追溯功能不断健全,我市生猪屠宰肉品质量安全检测和市场运行数量安全的宏观调控能力不断增强,管理水平不断提高。3月23日省生猪屠宰管理办公室在我市召开的“全省定点屠宰和肉类市场流通管理工作座谈会”上,与会人员观摩了我市生猪屠宰信息网络化管理网上演示,引起极大关注和热烈讨论。省经贸委王昌友助理巡视员对我市生猪网络化建设给予充分肯定,认为我市生猪屠宰管理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值得在全省借鉴和推广。二是新建菜篮子绿色通道车管理网站。通过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创建市、县(市)区、企业、绿通车四级管理层次,管理人员可随时掌握全市200多辆绿通车的使用状况以及车体保洁、违章驾驶等情况,从而进一步加强了绿通车的监管力度,提高了管理效能。三是扩大蔬菜农残检测联网范围。蔬菜农残检测联网工作从市城区、各县(市)区城关逐步向广大乡镇菜市场(批发市场)延伸。目前市城区31个菜市场、1个菜篮子配送中心与宁波、慈溪、余姚3个蔬菜批发交易市场蔬菜农残检测已实行数据联网。全市200个摊位以上的菜市场已有81个实现检测数据联网公示,联网率近70%。四是加强菜篮子工作网络交流。通过《宁波菜篮子》网站,将全市150家菜篮子加工企业产品及经营业务简介,市农产品购销协会、畜禽屠宰协会工作经验和业务信息等,在网站推荐介绍,增加信息容量,为企业拓展市场提供服务,使信息运行逐步得到完善。
亮点二:年货展销会筹划周密,规模空前
今年第17届春节年货展销会,经过两个多月的筹备,1月20日至26日(农历十二月廿一至廿七)在市体育中心隆重举行。本届展销会共设摊位345个,比上届设摊218个增加58%;进场购物28万人次,销售总额2200余万元,分别比上届增长211%和120%。展销会期间全场始终保持人气旺盛、销售额节节攀升、质量投诉减少的良好态势,充分体现市贸易局多年精心培育年展会的品牌效应,充分反映市民对年货的需求和对政府搭台年展会的信任。
亮点三:骨干企业示范效应不断增强,市场覆盖面不断扩大
全市菜篮子骨干企业通过加强硬件设备改造和管理软件升级,规模化、工厂化、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宁波五龙潭蔬菜食品公司“放心豆芽”年产量3万吨,产品覆盖宁波市区和各县(市)区城关80%菜市场。该公司加强技术改造,成功开发出符合国内工厂化豆芽生产的全自动无公害绿色豆芽生产流水线成套设备,填补了国内空白,与国外同类设备相比,节约成本50%以上。宁波市北仑食品公司在原有经营的屠宰场和良种场的基础上,积极开拓企业发展空间,在北仑城区建立了营业面积300m2实行预冷保鲜的肉品专卖店,日销售鲜肉50头,销售收入1.9万元。从而在全市率先实现生猪养殖、屠宰和销售(鲜肉)完整的产销一体化模式。
亮点四:广泛开展岗位培训,业务水平全面提高
为进一步加强全市菜市场菜篮子商品质量安全管理,规范市场检测人员的检测程序和操作技术,提高菜篮子商品宏观调控能力,上半年全市共组织(参加)了全市菜市场菜篮子商品检测员培训、市区菜市场肉品管理员培训、欧盟肉食品法规培训、全省生猪屠宰执法培训、全省生猪定点屠宰报表系统上报培训、生猪屠宰企业资质等级认证等7次培训班,共280余人次参加。通过组织、参加各类业务培训,提高了从业人员的业务技术和职业道德水平,优化了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和综合技能,有利于造就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菜篮子商品检测和管理队伍。
二、下半年主要工作
(一)加大菜篮子商品货源组织与调控,保障市场稳定供应。一是抓好批发市场、加工企业、生产基地三条主要渠道增加货源,以充足的数量稳定市场,平抑价格。二是进一步完善应急保障供应机制。生猪、水产品、蔬菜、豆类制品“两荤两素”保障供应时间1个月。三是重点做好国庆和春节两大节庆和长假的菜篮子供应,保持量足质优价平,消费安全。四是密切注意市场动态,分析市场变化。特别是要进一步加强夏令菜篮子商品供应数量充裕、质量安全工作的监管力度,并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夏令食品质量卫生安全百日无事故”评比活动;重大节假日期间,建立主要菜篮子商品日报制度和情况分析,上报市委市政府和上级商务部门。五是办好金秋名特优菜篮子商品和春节年货两大展销会。力求把2007年第18届春节年货展销会办出有特色、有突破、有创意、有吸引力的群众普遍欢迎的年展会。
(二)加大菜篮子骨干企业扶持力度,充分发挥示范效应。一是抓好生猪、菜牛等中心屠宰场的规划建设和规范管理。重点建设好市菜牛屠宰中心,组建以国有控股的股份制企业,建成规模化、机械化菜牛屠宰中心。做好屠宰中心的中期规划。同时帮助指导北仑食品公司占地60亩的中心屠宰场新建和原有屠宰场的拆迁工作。二是扶持肉禽蛋、蔬菜、水产品、调味品等规模化菜篮子加工企业发展,使更多标准化、规格化、包装化、品牌化的菜篮子产品进入市场。三是培育菜篮子加工示范企业。制定示范企业的目标考核内容和评比计分办法,组织检查评比,奖励先进,形成激励机制,增强示范效应。
(三)加强生产基地指导,提高宏观调控力度。一是提高现有基地产品档次和管理水平。市一线蔬菜基地要成为宁波城区新鲜时菜的主要来源;高山蔬菜基地和叶菜蔬菜基地要成为宁波城区夏秋高温淡季主要蔬菜补充资源;特色蔬菜基地作为宁波蔬菜的品牌。开拓深加工、内外销的蔬菜产业链。所有市级蔬菜基地都要达到无公害化的要求。二是加强对生产基地的扶持。在基础设施改造,推广“四新”(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药和有机肥料、新设施)、技术培训等方面,继续给予扶持,以增强后备资源和保障能力。三是申报绿色认证,实施品牌战略。根据不同业态,对照有关标准,积极创造条件,对基地及其产品申报无公害、绿色、有机认证。培育市级及市级以上的品牌产品50个,对评上的品牌产品继续给予奖励。
(四)菜市场试点推广使用环保塑料袋。为推进“食品放心工程”和防止“白色污染”,从以人为本,为老百姓办实事出发,经由海曙、江东、江北、鄞州区贸易局推荐,将从7月下旬起在海曙区中心、南苑菜市场,江东区甬港、华严菜市场,江北区白沙、孔浦菜市场,鄞州区宋诏桥、钟公庙菜市场等8个菜市场试点推广可降解塑料包装袋。待取得经验,条件成熟后,将在全市推广。
(五)加大菜篮子商品安全检测和信息化建设力度。一是进一步扩大主要菜篮子商品检测覆盖面。全市大型蔬菜、水产品批发市场,三星级以上生猪屠宰场,大型生鲜超市、配送中心等,都要建立检测室,加强对检测人员的技术培训,规范检测操作程序,细化检测环节。二是实行主要菜篮子商品产销动态和检测数据联网。市局继续对市区生猪、水产品、蔬菜、豆类制品四大类商品通过联网进行综合分析,并指导各县(市)区贸易局开展相同或相似内容的数据联网和分析,形成全市菜篮子网络一体化,提高菜篮子工作信息化管理水平。
(六)加快菜篮子工程信用体系建设。一是建立规范的信用管理制度。对“菜篮子网站”进行扩容,增加信用档案内容,实行信用记录、存档和网上互通。弘扬信用先进,推荐信用企业,提高信用企业和产品在市场知名度。对于信用缺失并造成严重后果,予以曝光和警戒。要把信用建设成为市场准入和市场退出的重要依据。二是实行进场交易和检测商品实名登记制度。推广菜农在批发市场交易、菜市场设摊销售时佩证亮照,推广无公害蔬菜标识袋,便于消费者识别。三是完善反馈追溯督察制度。推广市蔬菜批发交易市场和甬港菜市场登记追溯办法,逐步扩大到其他菜篮子主要商品。四是形成行业诚信自律机制。市农产品购销协会及其无公害蔬菜产销分会、豆类制品产销行业协会,市畜禽屠宰协会的理事会,把对会员信用建设作为重要工作内容,做好会员的诚信记录,推进行业的诚信自律。
(七)组织开展生猪、豆类制品两大行业专项整治。针对我市城乡结合部个别菜市场白板肉上市,豆类制品地下黑窝点加工有所出现,根据市贸易局转发商务部生猪屠宰专项整治文件和本市实施方案,以及市贸易、质监、卫生、工商四局关于豆类制品专项整治文件精神,将组织各县(市)区力量积极开展专项整治工作,并做好整治情况每月以书面形式向商务部、省经贸委等上级有关部门汇报。通过两大行业专项整治,使菜篮子商品安全质量、市场秩序管理上一个台阶。
(八)开展“夏令食品质量卫生安全百日无事故”评比活动。通过制定《夏令菜篮子商品质量卫生安全百日无事故活动评比细则》,将从7月上旬至10月上旬,在全市开展“夏令食品质量卫生安全百日无事故”评比活动,以进一步加强夏令菜篮子商品供应数量充裕、质量安全工作的监管力度。
(九)组织开通菜篮子直通车。7―8月份将邀请市人大、政协有关部门、各县(市)区人大、政府、政协负责人、代表、委员、民主党派(无党派)代表以及市级有关团体视察、参观菜篮子工程。包括规模化、规范化、工厂化加工企业、蔬菜基地、菜市场检测设施等骨干企业,征求有关领导和各界人士对菜篮子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扩大菜篮子工作的社会影响力。
(十)落实各项菜篮子年度考核工作。根据上半年制定的各项菜篮子工作考核目标和考核办法,对各县(市)区政府和菜篮子工作责任部门在建立绿色市场、菜市场设立蔬菜农残检测点、放心豆制品供应覆盖率、生猪定点屠宰率等工作进行考核,并加强考核项目进展情况的检查和落实工作。二是将市区已制定不同业态的五项考核办法逐步推广到各县(市)区,采取量化及计分办法进行评定,对评定结果实行以奖代补。三是对考核的量化数据,以列表的形式,详列各项考核指标成果进行业内公示,利于对照,形成激励机制,促进菜篮子工作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