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波三江口的粼粼波光中,曾矗立过一座承载着百年烟火气的传奇楼阁——状元楼。
状元楼的烟波灯影里,定格了味觉里的永恒乡愁。它自乾隆五十年(1785年)而来,将一段“独占鳌头”的佳话,酿成了甬城最醇厚的文化陈香。
状元楼里的光阴故事
当年三江酒楼的灯火,曾照亮过无数文人墨客的雅集。咸丰二年,一群青衫士子在此举杯饯行,跑堂端上的那盘“冰糖甲鱼”,以琥珀色的浓汁与章鋆“甬上状元”的传奇相伴。当这位二十九岁的才俊衣锦还乡,挥毫写下“状元楼”三个遒劲大字时,宁波菜系从此有了与金榜题名相映生辉的意象。
岁月流转间,状元楼多次迁址与重建,这座见证过十里洋场繁华的老字号,也留住了宁波商帮对故乡的味觉记忆。1985年,状元楼在包玉刚等宁波帮人士的鼎力相助下重焕新生。当“船王”以青瓷碗盏盛起家乡的冰糖甲鱼时,那穿越时空的酸甜咸香,让甬帮菜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扬帆起航。2009年的和义大道上,沉睡的匾额被重新拭亮,冯骥才为此挥毫“状元在此”四个大字。
也是在2009年,当家人陈苏林以“守艺人”的姿态重构了状元楼这一老字号的现代叙事。他主动传承甬菜的文化精髓,在保持“甬帮菜咸鲜合一”本味的同时,也推出了不少融合创新菜。“状元楼的定位是宁波最具特色的精品菜馆,所以要突出浓郁的文化味。”陈苏林常说。在他的管理下,状元楼不仅是味觉地标,更成为解码宁波文化的活态展览馆。
舌尖上的文化盛宴
如今踏进状元楼,仿佛步入一座科举文化博物馆。大堂中央的朱漆官轿,承载着“春风得意马蹄疾”的荣耀;墙面上以瓷板烧制的654位状元名录,诉说着十年寒窗的执着。余秋雨墨宝中“味中之味必在物阜市通之处”的评语,与红木包厢里悬挂的宁波史上13位状元画像相映成趣,将甬城“书藏古今”的气度融入杯盏之间。
在这方3000平米的饮食美学空间里,十大当家菜宛如十幅流动的甬帮风味长卷。首推“独占鳌头”的冰糖甲鱼,甲壳红亮如殿试朱批,胶质丰腴似锦绣文章,入口时酸香唤醒味蕾,回甘里暗藏功名之思。锅烧河鳗以陶甑慢煨,琥珀色的鳗段浸透绍酒醇香,筷子轻夹即化,恰似状元红袍的流光溢彩。苔菜小方㸆将山海之味完美交融,五花肉的脂香与苔条的咸鲜在砂锅中缠绵,成就“红袖添香夜读书”的温润意境。
更妙的是那些暗藏巧思的传承之作:网油包鹅肝以传统技艺锁住禽香,酥脆外皮下流淌着法式鹅肝的奢华;腐皮包黄鱼用薄如蝉翼的豆衣裹挟海味,油炸后形似金榜,暗合“鱼跃龙门”的祥瑞。当雪菜大汤黄鱼的乳白浓汤氤氲着东海气息上桌,配以火踵全鸡的文火醇香,恰似宁波人“硬气做人,细腻做事”的品格写照。
从三江酒楼到非遗传承,状元楼用两个世纪的坚守,将“诗书传家”的儒雅与“咸鲜合一”的烟火完美调和。在这里,每一道菜肴都是会说话的文物,每一处陈设都在讲述宁波故事。当海外游子循着苔菜拖黄鱼的酥香归来,当莘莘学子为“独占鳌头”的吉兆举箸,这座百年楼阁早已超越饮食场所的范畴,成为铭刻城市记忆的文化图腾。
正如余秋雨所言:“选中之选则为状元楼也”,这不仅是对甬帮美味的礼赞,更是对一座城市精神原乡的深情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