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菜篮子商品安全与监管情况的汇报
时间:2006-06-19
我市菜篮子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关心指导下,我局认真履行流通领域菜篮子商品安全监管职责,加强安全监管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安全监管工作运行机制,树立安全监管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强化安全监管,保障市民食用安全而尽责。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质量安全与监管进展情况
随着我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外来人口的增加,菜篮子商品供应量逐年增长。去年,全市生猪定点屠宰188.7万头,其中宁波市区供应76.2万头,市蔬菜批发交易市场成交蔬菜40.45万吨,江东水产批发市场成交水产品16万吨(这两个批发市场交易量均占市区批发总量80%以上),豆类制品销售4万吨。与前3年(2002年)对比,生猪增长12.6%,其中市区增长65.3%,蔬菜增长29.2%,水产品增长128%(有两次搬迁扩容因素),豆类制品中豆制品增长25%,豆芽增长5倍。
同时,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农业人口减少,农村居住条件改善,环保要求提高,限制畜禽发展等因素,我市菜篮子商品自给率大幅度降低,向外依赖性日趋增长。生猪、蔬菜70%以上货源靠省外调入;东海禁渔期水产品大部分也依赖省外,豆类制品中除极少量蚕豆(孵蚕豆芽)从慈溪、余姚调入外(约占原料总量的1%),黄豆、绿豆全部从省外调入。
流通作为消费终端,直接面对消费者,菜篮子商品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食用安全、身体健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流通领域菜篮子商品质量安全,2001-2002年连续两年把“启动建设主副食品流通安全防范检测网络”列入市政府实事工程。贸易流通部门点多面广,品种繁多,交易量大,食品安全责任重大。我局根据市政府对实事工程的要求,对“两荤两素”主要菜篮子商品实施全面的检测和认真的监管,几年来已经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一)构建安全检测网络,全面实施安全监管。一是对生猪实施全面检验检测。生猪进屠宰场严格查验“四证一标”(动物检疫证、非疫区证、准调证、运输工具消毒证,活猪耳标);全市8个中心屠宰场对宰前活猪作瘦肉精检测,去年抽测生猪9588批次、尿样20154份,合格率99.87%,同2002年7月开始实施检测时合格率仅为87.5%相比,有了根本性的改变。二是对蔬菜农药残留开展全面检测。市区37个菜市场已于去年全部建立农残检测室。根据《浙江省商品交易市场管理条例》规定,200个以上商位食用农产品市场应当配置检测设施,至今全市157个菜市场已建成检测室129个,占82.2%。去年全市共抽检蔬菜71.3万批次,合格率达到98.9%。为了管好批发源头,每日成交蔬菜1100吨,占市区批发总量80%以上的市蔬菜批发交易市场,全面改建检测室,使用面积达到430平方米,配置进口仪器和国内领先的检测设备,对蔬菜农残、重金属含量等多项指标进行全面检测,提高了检测效率、准确性和可信度,成为依法处理农残超标的可靠依据。三是加强对水产品的检测。每日成交水产品300多吨,占市区批发总量80%以上的江东水产批发市场,对进场水产品甲醛、二氧化硫进行检测;市区37个菜市场农残检测室同时对水产进行检测。四是豆类制品从原料到产品全面检测。凡进入宁波市区加工原料必须进行筛选,去除豆壳秸秆、泥沙杂质、霉烂变质豆料,才能投入生产。为此,我局引导企业投资50多万元,组建豆类原料筛选厂,去年共筛选黄豆(主要来自黑龙江、吉林、安徽等省)1.05万吨。豆制品、豆芽的卫生指标,由加工企业专设检测室进行检测。五是蔬菜、水产品等所有检测结果,在批发市场和菜市场醒目处公示,让消费者了解和选择购买。六是由市贸易、工商、卫生、质监、农业局五部门组成联合执法执勤室,轮流指派人员驻市蔬菜批发市场执勤,解决流通部门无权处理的蔬菜农残超标等问题,防止有毒有害蔬菜再次流入市场。
(二)实施信息网络管理,全面提升监管效能。一是建立《宁波菜篮子网》,对主要菜篮子商品进行全面监控,包括商品来源、进销价格、生猪瘦肉精检测、病死猪处理、蔬菜农药残留、经营户信息等数据,实行全市联网,市民只要点击鼠标,当日市场动态及质量安全一览无余,利于群众监督或咨询。二是对检测结果等按旬、按月进行综合分析,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发生时,每日进行综合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三是对检测进行统计分析和追溯反馈,对检测不合格蔬菜产地进行通报,如市属蔬菜基地直接反馈给所属乡镇(街道)政府;非生产基地反馈给当地县(市)、区农业局,以督促查处整改,去年共发出324个不合格记录,有165个得到查实处理。
(三)培育加工示范企业,实施品牌战略。重点培育生猪屠宰、豆类制品两大行业,彻底改变两大行业“小、乱、散、脏”原始落后面貌。一是生猪屠宰场升级换代。采取一系列扶持政策和办法,促进以各县(市)区食品公司为基础,通过转制,整合资源,建立县(市)区规模化机械化(半机械化)中心屠宰场,适时适度兼并乡镇小型屠宰作坊,从2004年初起,又对全市定点屠宰场开展星级评定。至今,全市有四星级生猪屠宰场6家,三星级生猪屠宰场2家,乡镇屠宰场保留53家,生猪定点普及率达到95%以上,进点屠宰率90%以上,其中市区达到98%以上。星级屠宰场生猪屠宰量占全市屠宰总量、鲜肉配送覆盖面均在70%以上。二是豆类制品形成规模化机械化加工企业,取代地下作坊“三无产品”。市贸易局会同工商、卫生、质监等部门,经过全面整治,兼并淘汰市区200多家个体豆类制品作坊(大部分无证),形成宁波豆制品公司等5家规模化企业,年产品牌豆制品2.4万吨。宁波五龙潭蔬菜食品公司在鄞州龙观乡建厂,引进日本电脑控制自动化豆芽孵化加工流水线,经过三期扩建,总投资3000万元,年产豆芽3万吨,产品覆盖宁波市区和各县(市)区城关80%菜市场。三是培育生猪和豆类制品品牌。现在梅湖牌、天膳牌、金地牌、通茂牌、甬圣牌猪肉、豆鹤牌豆制品、新潮牌豆芽等,都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较大的市场份额。全市共有各类菜篮子品牌120多种,其中比较知名的有30多种。
(四)制定质量标准或管理办法,实施市场准入。一是建章立制,规范准入行为。我局会同有关部门先后制定无公害蔬菜地方标准、无公害豆芽地方标准、生猪屠宰场四项管理制度、豆类制品市场准入意见、家禽交易“一统一、二集中(统一索证索票,集中销售和宰杀)”、自销蔬菜佩证交易等制度和办法,严格把牢猪肉、水产品、蔬菜、豆类制品市场准入关。二是制定准入条件,审验准入企业。经市贸易、工商、卫生、质监四局联合审验,市内外有13家豆类制品加工企业符合准入条件,可以向市区菜市场及超市供货。同时,豆类制品准入办法向各县(市)区延伸,至今,各县(市)区城关镇豆制品和豆芽市场准入率分别达到78%、87%。三是严格实行准入管理。江东水产批发市场对进场交易的水产品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所有摊位业主的身份证件、进货来源证件(包括渔船捕捞证、渔民证)等,按一户一档建立备查,并输入电脑,可以迅速查阅和追溯。江东区华严、甬港、张斌桥、东柳等7个菜市场准入产品的原始单据输入电脑,提高监控管理效能。四是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市场整治,规范交易秩序。去年全市生猪屠宰和肉品市场执法检查6645人次,检查经营户28400户(次),查处违法案件17件,取缔私屠滥宰窝点29个,收缴违法产品3307.5公斤,罚款19470元。整治豆类制品出动执法150人次,取缔无证窝点19家,收缴豆类制品成品2850公斤、有毒有害化工添加剂30公斤、磨浆机3台、豆芽孵化机1台、大小工具63件,有效遏制违法违规行为。
(五)发展新型业态,实施安全配送放心购物。一是形成消费新格局。全市已建立生鲜超市19家,菜篮子配送企业14家,社区菜篮子便民店185家,2005年销售总额19亿元,占社会菜篮子商品销售总额的10%左右,这些新型业态销售势头正在稳步增长。二是适应城市发展新需求。菜篮子便民店布局在离菜市场较远的新建居民小区、工业、科技、教育等园区的生活圈,经营肉类、蔬菜、水产品、豆类制品、厨房副食品等百余种日常菜篮子商品,以方便、放心、新鲜、价平的服务宗旨,以介于大型菜篮子超市和菜市场之间的家门口菜店,主要菜篮子商品经过配送企业检测,让消费者倍感放心。三是购物环境显著改善。大部分商品实行包装化、净菜化,冷柜保鲜,条码计价,方便安全。豆类制品封闭式(玻璃隔离)专柜经营,更符合卫生条件。四是绿通车运输,防止二次污染。全市有绿通车300辆,穿梭城乡,快速、便捷,特别是鲜肉吊挂,活鱼增氧等专用车,更利于保鲜保活。
(六)加强宣传引导,实施社会监督。一是邀请各界代表参观菜篮子工程。先后邀请市区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老干部、居民代表等2000人次,参观蔬菜农残检测、机械化生猪屠宰、豆类制品加工流水线、调味品酿造厂、豆类原料筛选厂、蔬菜基地等菜篮子工程,让各界人士了解菜篮子工程建设,并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进一步改进我们的工作。二是深入社区宣传。在市区111个居民社区设置“让市民菜篮子更放心”宣传窗,图文并茂介绍食品安全知识等14期。三是加强新闻报道。有关菜篮子商品安全的重要活动,我们联系新闻媒体进行深入报道,对违法违规的典型事件,也作了曝光。四是公布投诉举报电话,接受社会监督。一些生猪私屠滥宰、豆类制品黑窝点等,通过举报依法得到查处。
当前存在问题是,大部分菜篮子商品靠外省调入,我们对外地生产源头不甚了解,存在安全隐患,安全监管有一定难度。另外,地处市区或近郊菜篮子批发市场、屠宰场等面临拆迁,新建项目选址难;城乡结合部豆类制品地下窝点打不胜打,防不胜防;菜篮子便民店税费负担重,发展难等。
二、下步打算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高度重视菜篮子商品安全工作。要把菜篮子安全列入各项业态考核的重要内容,要着力改善流通加工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安全生产和消费环境,重点加强机械化屠宰场合理布局和建设,对猪、牛、禽等畜禽屠宰后,推行预冷、分割和配送,这样更符合质量卫生安全要求。做好市区大型蔬菜、水产品等批发交易市场迁建论证工作。开展豆类制品、调味食品加工企业规划调研,全面提升加工企业品位和产品档次。
(二)完善安全检测网络,提高监管效能。继续推进全大市检测数据联网,以旬报、月报形式进行综合分析,对检出有问题的商品,及时通报生产经营主管单位,并做好追溯工作。
(三)整顿市场秩序,推进市场准入。针对畜禽疫病时有发生的严峻形势,根据商务部和省经贸委通知精神,继续加强对生猪屠宰和肉品市场的整顿治理,对屠宰场开展两年一次的星级评定。在市蔬菜批发交易市场实施IC卡进场交易制度,推行信用记录制度,对失信者予以警戒。
(四)推广使用可降解塑料包装袋,改善环境治理条件。根据人大代表议案和政协委员提案要求使用环保塑料包装袋的建议,我局经过调查研究,已拟定实施方案,将于7月份在市四区选择8个菜市场进行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
(五)加强行业自律。加强对全市各类农产品购销、畜禽屠宰、水产品流通、蔬菜产销、豆制品加工等行业协会的指导,经常开展活动,搞好培训,树立先进典型,在诚信经营和保障食品安全上加强自律,为创建“平安宁波”、“和谐社会”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