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加强市场蔬菜农残检测和数据联网建设
时间:2005-05-30
      近年来,蔬菜的农药残留超标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宁波市居民对市场蔬菜的食用安全要求也越来越高,自2002年以来,积极开展蔬菜批发市场、菜市场和超市的蔬菜农残检测室建设,并经过不断完善和加强管理,目前已建成市场检测网络体系,实现检测结果数据联网和公示,并实行对不合格蔬菜的联网统计分析和对不合格蔬菜产地定期通报追溯制。经过努力,已使宁波市蔬菜农残检出超标率大大降低,深受广大市民的拥护和支持。现将宁波市此项工作具体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高度重视蔬菜流通安全检测体系建设 

 “启动建设主副食品流通安全防范检测网络”是市政府2002年的十大实事工程项目之一。早在1998年宁波市即在市蔬菜副食品批发交易市场组织开展了蔬菜农残抽样检测工作,建立检测室,配备检测设备和5名专职检测员。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市场蔬菜源头的检测,2002年扩建了蔬菜副食品批发市场蔬菜质量安全检测室,配备五套农残快速检测仪,专职检测人员从5名增至14名,实行24小时(三班制)检测。对经营大户的蔬菜实行先抽检合格才能准入的市场准入制度,并对检测结果实行场内大屏幕滚动公示,另外还实行黑名单公示制,即对抽检连续3次不合格经营户实行场内公示和批批抽检准入制度。目前宁波市三家大型蔬批市场(另2家为慈溪、余姚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均已建立蔬菜农残检测室,并开展每日抽检,检测数据结果与市区各菜市场通过“宁波菜篮子网站”进行联网。为了进一步加强对不合格蔬菜的处置,还在2003年9月专门成立了由市贸易局、工商局、卫生局、质监局、农业局驻市场联合执法值勤室,负责对不合格蔬菜的处理和追溯工作。与此同时,先后完成了对城区32个主要菜市场的蔬菜农残检测室建设,6大超市的检测室建设和1大菜篮子配送中心检测室的建设,并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市场检测网络体系,各检测点均有固定的检测室,并配备有电脑型检测设备和检测专职人员,按照国家标准开展日常检测,其检测结果数据都是通过检测仪器开展检测产生。对检测结果实行场内公示制,2004年8月通过“宁波菜篮子网”(www.nbclz.gov.cn)和专用管理软件实行各检测点数据互联网和网上公示制,市民可通过点击“宁波菜篮子网站”的“宁波市区菜场农药残留检测分析表”查看各点的检测情况。目前宁波市的市场农药残留检测管理系统(软件由管理员维护管理),可对检测数据按蔬菜产地、品种(大、小类)、日期、检测单位、被检测单位等分类进行统计分析,各县(市)区设有分系统,可通过相应的密码进行查询和分析,并可打印查询分析结果。 

  二、“反弹琵琶”对检测结果进行追溯通报 

  通过对各检测室的检测数据联网,利用计算机分析管理系统,可以很方便地实现对检测结果的统计分析,根据国家“三绿工程”反弹琵琶的思路,自2004年8月以来,宁波市贸易局即开始重视和正式实行对检测结果的追溯反馈工作,即通过对检测不合格蔬菜产地的通报,力求引起蔬菜产地的重视,通过产地职能部门的调查和整改,逐步达到减少农残超标蔬菜的上市。主要成效有以下三方面: 

 (一)引起自产自销经营户和蔬菜批发市场经营大户的重视 

  自开展检测结果通告追溯以来,各市场蔬菜经营户均非常重视自己菜的质量安全问题。因为检测不合格蔬菜不能进场交易,各菜市场自产自销经营户十分重视自己田头菜能否安全上市,有的菜市场的自产自销经营户,提前从菜田采样先请检测室检测是否合格,待放心后才收割上市。市蔬批市场的一些经营户也采取先送检的方式,待检测合格,再收割上市;外省市一些经营大户,也通过先在产地开展检测或送样检测,合格放心后再收购运输到蔬批市场,目前宁波市的检测网络体系已得到了市场经营户的理解和支持,由于全市各市场均实行市场检测,因此都比较配合和支持检测工作。 

 (二)实行检测结果追溯制,得到了产地的重视和支持 

  2004年10月,我们将第二季度对各市场检测点统计分析的不合格蔬菜按产地乡(镇、街道)进行分类,并进行排名,由市贸易局通报给市属蔬菜基地,非基地由市农业局通报给各产地所在县(市)区农业部门,都引起了当地管理部门的重视,纷纷要求详细资料进行追溯,开展检测和调查,其中发出324个不合格记录,有165个得到查实认可,甚至有些产地管理部门通过此信息,由执法人员在其家中查到违禁高毒农药的事例3起。超标最严重的产地乡镇还专门派人员前来了解情况,其中甬江镇市级蔬菜基地尤为重视,还对各自产自销经营户进行全面调查登记,举办培训班,开展安全使用农药教育。经过3次的通报和市农业部门对严重不合格产地的生产整顿,促使一些生产基地加强了对菜农的生产监督管理,如鄞州区钟公庙街道,有一万余亩菜地,625户菜农,他们针对上市蔬菜农残超标问题,主动要求以后尽早通报他们调查,同时他们也积极开动脑筋,加强管理,目前已对全街道625户菜农全部实行登记发证(上市凭证),并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开展上市蔬菜产地检测工作。目前为止我们已按月、季定期或不定期通报了5次, 每次都引起了当地农业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视和反馈,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三)上市蔬菜农残超标率明显下降 

  通过开展对流通领域的上市蔬菜进行检测和追溯工作,宁波市上市蔬菜的农残检出超标率明显逐年下降,2003年和2004年国家农业部对宁波市主要产地和市场蔬菜每年进行5批次抽样检测(每批次110个样品),结果表明,2004年平均超标率比2003年下降了9个百分点,2004年平均不合格率为7.09%,低于全国37城市平均水平,其中第5次的抽检结果,合格率为全国第一,仅为一个生产地样品不合格。市场农残快速检测结果也表明合格率逐年上升,2002年平均合格率为95.5%,2003年为97.3%,2004年全年抽检45万批次,合格率为98.8%,其中市蔬菜批发市场检测室共抽检49505批次,检出不合格蔬菜1132批次,不合格率为2.29%,同比2003年不合格率下降1.06个百分点。 

  三、主要经验 

  通过2年多的努力,目前宁波市城区主要菜市场已全部建有农残检测室,已形成一个较完整的蔬菜农残检测网络体系。全市已形成了以点操作,以市场巡查队为监督和补充,以市蔬菜批发市场质量卫生安全检测中心为重头的蔬菜农残检测监管网络,三位一体,为下一步完全实行市场准入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回顾宁波市市场检测网络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其所取得的成功经验主要有: 

 (一)政府及各级各部门领导重视和社会各界的支持 

  宁波市市场检测网络体系的建立得到了市人大、市政府和市政协领导的关心重视和支持,市人大、市政协并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市政府领导多次作出了重要批示,市财政也给予了经费支持;也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特别是得到了市场举办者、经营者及广大市民的拥护和支持,市场为检测室提供了检测室用房、检测人员费用等,广大市民给予热情的支持、提出建议和开展义务监督。 

 (二)政策法规的保障和制度化管理 

  检测体系的建设和顺利实施,离不开政策法规的保障和制度化管理,为此宁波市先后出台了《宁波市食用农产品管理暂行办法》、《宁波市菜篮子商品流通经营管理监督办法》,市贸易局、卫生局、工商局《宁波市菜市场蔬菜农药残留监察点管理暂行规定》、《关于要求宁波市经营蔬菜的超市建立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室的通知》、《关于宁波市菜市场蔬菜农残检测设施建设三年工作计划的意见》,市贸易局《关于加强菜市场蔬菜农药残留监察点管理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对菜市场蔬菜农药残留监察点管理工作考核的通知》等政策法规和文件。为顺利实施建立了良好的政策制度保障。 

 (三)各职能部门的密切合作和支持 

  检测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各执法职能部门的配合和支持,宁波市此项工作自2002年列入市政府实事工程以来,得到了市贸易、工商、卫生、质监、农业等部门的密切配合和支持。如市工商部门密切配合对市场不合格蔬菜的执法处理,市卫生部门对超市蔬菜的监督检测、检测员的培训和执法;市质监部门的仪器设备审验把关和对抽检不合格蔬菜的复检和执法,市农业部门对超标蔬菜产地的通报追溯和执法。 

 (四)加强和规范检测管理、提高检测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 

  目前宁波市对各市场检测室均制定了一整套严格的管理规章,如检测室规章、检测员工作守则、检测采样程序、检测操作规程,对菜市场检测室实行五统一,即统一规章制度和监督电话、统一采样方法、统一检测规程、统一数据处理保存方法、统一检测公示牌,并将各项制度统一上墙公布。对检测人员,我们均实行学习培训,经严格考核,合格后发上岗证上岗,统一服装。为提高检测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加强和规范管理,市贸易局还不定期地开展培训,并在2005年4月编印《宁波市菜篮子商品质量卫生安全检测手册》,使各市场管理人员、检测人员人手一册,同时还制订了《宁波市菜市场、批发市场、超市、菜篮子配送中心等流通环节蔬菜农残检测室(点)实行考核评比实施方案》,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四、今后努力方向 

  虽然我们在市场检测体系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上级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下一阶段必须进一步努力创新,努力使以下三方面有更新的进展: 

 (一)加强市蔬菜批发市场蔬菜副食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的建设。今年6月批发市场新的检测室将建成并投入运行,检测室面积达300平方米,配备定性定量进口标准检测设备三套,并力争尽早通过资质认证,建成具有行业特性和地方特色的蔬菜副食品检测中心,为宁波市各类流通市场提供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服务。 

 (二)进一步做好对不合格商品的追溯反馈工作。我们将进一步总结经验,在目前城区实行的基础上,进一步在全市范围推广实行网络管理。并进一步改进方法,缩短周期,实现电子化追溯反馈。 

 (三)进一步将网络化管理和追溯反馈工作推广到其他检测项目上去。目前宁波市已建立了生猪屠宰监测网络,已将全市各县(市、区)10个生猪中心定点屠宰进行联网,对进场生猪的产地来源、价格动态、检疫检测和检验情况进行联网,不久将在全市各县(市、区)范围推广实行网络信息化管理,并推广到豆类制品等监测项目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