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市郊基地系列报道之甬江街道
时间:2006-11-02
暖秋的阳光,仍显夏日的余威,热气逼人。笔者与甬江街道办同志一起,走过畈里塘村田间小道,穿过鳞次栉比的蔬菜大棚群,访问正在路旁整理棚架材料的菜农苏元广。 在一间简易农舍落座后,这位脸庞黑里透红年过40的台州三门籍菜农,自称高中毕业后没有什么技术,还是选择学种蔬菜,来宁波江北区甬江蔬菜基地种菜已有十三、四年。这位说话耿直而又有几分儒气,算得上菜农中有文化知识的新型农民。话题自然谈到当前菜市行情和价格低迷,“上半年种植茄果类蔬菜为主,价格还可以,平均1元7、8角(500克)吧,比去年上半年多卖0.2-0.3元。下半年种叶菜类为主,9月下半月起青菜价格一直下跌,恐怕连成本也难保。”话间显得无奈,却很平静。“青菜2、3元1斤(500克)也卖过,卖2、3角1斤也不奇怪,市场经济么,价格总有上落,总是赚的机会多,亏的时候少。” 走出田舍,看看他承包的近10亩蔬菜田,青菜、花菜、萝卜、青瓜、梅豆等等不下10余种,这是为了适应妻子在白沙菜市场设摊自产自销,让顾客有更多的选择余地。苏元广说,大棚投资较多,但它是保护设施,遮烈日,挡严寒,抵暴雨,地下不易积水,而蔬菜作为旱地作物,最怕积水霉根。与众不同的是,他种在棚内的青瓜,是用尼龙带子从钢架上垂直吊下来,这样空间利用率高,长出来的青瓜条直,上下果实一致,采收期长,亩产可达5000多公斤。而通常用小竹塔人字形棚架,结出来的青瓜下直上弯,卖相不好。 在一块秧田里,我们看到出苗不久的航天樱桃番茄。甬江街道的管菜干部说,苏元广有文化知识,接受新技术快,航天番茄种子特地选择他进行试种。“其实,种植蔬菜‘技术含量’越高,收益越好。”街道干部与苏元广看法完全一致。 虽然很辛苦,起早落夜无休止地劳作,但回报也颇丰。年初至今,毛收入已有8、9万元,除去生产成本、土地承包费和菜场摊位租金等40%左右,净收入也有5、6万元。